Hi there,
如果你是從去年此時開始訂閱,那麼這是第十二封信了。不曉得你喜歡每月一次的通信節奏嗎?無論你是在哪個時間點加入這段旅程,我都希望你在生活中,是感覺被看見、被支持的。
三月的我,有點愛哭。幸好,大部分的眼淚都是因為喜悅、感動,或者說,是一種被理解的感覺。
這個月,我覺得自己變得柔軟了。生活中多了好多束光,讓原本模糊的地方變得更清晰。例如,我漸漸看懂自己行為背後的情緒。當我因為受傷而生氣,我能試著穿越那層憤怒的面具,去擁抱那個躲在陰影裡的小小的我。
我學習像對待捧在手心裡的寵物那樣,輕輕撫過我的自尊、自卑,還有體內流動的各種情緒。不管在人類世界裡,它們被如何定義。在我心裡,它們每人都有一張自己的沙發。
其實我很少被形容為一個柔軟的人。
不只我天生筋骨很硬,指甲也偏硬(一直記得小時候,媽媽幫我剪指甲,她總半開玩笑說指甲硬的人,心腸也硬)。就連名的水字旁,也總讓我思考,天生怕水、喜歡安穩的我,為何算命師推薦這個帶水的名?至於展開流動般的移居生活,還有跨越恐懼學蛙泳,則是後來的事了。
我是個多夢的人,幾乎每天都會穿越到異世界,與相識的人、相愛的人,夢裡一面之緣的人,展開平行宇宙支線。不瞞你說,自小到二十出頭,我最常做被追趕的夢。每次都跑到喘不過氣、萬念俱灰,最後只能往眼前的懸崖縱身一躍,猛然自床上醒來。
有好長的一段時間,想到做夢,我就不安。
到英國唸書後,我的夢境轉變了。印象很深刻的一次,是夢見我身在一幢原野與雲霧中的木屋裡。面對不善來者,無處可逃的我,內心祈求自己能擁有回擊的力量。夢境之神應允了我。那是我第一次發現,在夢裡我能做自己的主人,任何腦海裡想得到的事物,都能為我所用。
後來我不再像過去那樣害怕了,卻時常困擾於自己在夢境中過強的攻擊力(有點像是,要把過去被虧待的那一份,都要回來般)。回顧英國生活,現實與夢境仿若鏡像。當時我學到的第一課,是凡事都要自己爭取。有一度,我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可以隨時整裝,與外界碰撞,爭取自己應得的一切。
也有好幾年,很努力地想證明自己。
現在看這件事的想法是——凡是過度的,背後總有一個缺乏。就像夢境中的我,在戰與逃的兩極間遊走。持續加倍努力,想要出類拔萃、想要被看見的我,純粹是出於內在需求,需要填補生命中幾年覺得不被重視的日子。
但我是真的沒被看見嗎?為什麼那時會這樣認為,明明我身邊有著愛我的人們。後來我想,重點也許不是我們實際上有沒有被看見,而是有沒有「感覺」被看見。
細數那些曾讓我感覺被看見的事,是排名、是職稱,是別人看自己的眼神、話語背後的語氣,還有各式各樣的阿拉伯數字。但這樣的感覺,來去如風,當你伸出手,它已在指縫間無蹤。
更頑皮的是,有時我們喜歡的純粹是「被看見的感覺」,卻完全不愛那個「使我們被看見的事」。
要如何調解這樣的矛盾呢?
後來的感受是,自己看見自己。
舉個實際例子,在IG剛盛行的頭幾年,搭上順風車的我,曾經因為這個軟體,讓我感覺自己被看見——可以分享自己的創作,結交同好,接到展覽、採訪、書稿邀約,生活一度覺得非常快樂。後來,演算法數度改變,為了繼續(感覺)被看見,不免跟著加入各種嘗試。
有的嘗試奏效,有的嘗試則如投入大海的石頭,一絲漣漪未起。然而,結果是得是失,都與投入過程中,為我帶來多少快樂或緊繃,沒有絕對關係。
後來,某個時間點我突然覺得,如果純粹只是追求「被看見的感覺」或者說「結果」,那真是本末倒置的事情。甚至還可能讓本該很好玩的事情,盡失顏色。
上面舉例只是其中一個面向。到現在,我仍在學習怎麼慢慢傾聽自己,有時做得好,有時還在迷路,但每次繞了一圈,都更接近自己一點。
同場加映其他好方法
寫日記
大概不是我第一次,也不會是我最後一次推薦「寫日記」😆上大學離家後,多了很多自己的時間,直到現在,書寫依然是我的最愛。寫作不是為了發表,也不是為了獲得掌聲,寫作對我來說,有點像是為自己做一頓滋養身心的餐點,也像是每日固定的沐浴儀式,讓身體保持乾爽舒適。是自我保養,也是自我整理。
問自己如果沒有時間、金錢限制,你想做什麼(在不影響他人自由的情況下)?
得到答案後,可以延伸問自己,那我有沒有可能在生活中進行更微幅的接近?之後如果發現不如預期,果斷放生也沒關係(我也很常改變想法哈哈)。
實踐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有力量的事情。即使理想狀態是100,我們只做1%,光是踏出那一步,就如同那隻在巴西振翅的蝴蝶。向隨機敞開臂膀
到書店翻書、隨性發布自己的心得、或參加一場讓你感覺安心的活動,使生活的觸角發散開來,就像是為將來的可能種下種子。未來它們的發芽時機、長成方式,可能會讓你訝異。
順帶一提,大概每一到兩個月,我會在線上舉辦一場免費創作活動,有興趣的朋友私訊我IG(@chloewang.co)吧!歡迎加入🥰
以上是我經嘗試,發現最能幫助自己調好狀態的方法,和你分享🤲當然,每個人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都不同,推薦自由挑選,看看哪個方法與現在的你有共鳴。
Gallery
關於照片的使用範圍
只要是非商業用途都可以!例如:
☑️作為私人收藏,如手機桌布
☑️分享到自己的社群(標註出處即可 @chloewang.co )
以上只是舉例,使用範圍不限於這兩點。若有疑問,都可以和我聯繫 ☺️
新內容上架
謝謝讀到這裡的你 🥰 一起看見自己唷!
Chloe🦄
照片好美💓
努力的讓自己被看見,從那個被看見的感覺來證明自己,而為了要證明自己就努力的讓自己被看見。我也曾經掉到這個好像是無限循環的黑洞,喔不!應該說我常常一直掉回去那個黑洞。把證明自己這個分數交到別人的手上,像一種投降一樣。所以看到你那一段特別有感!雖然常常在覺得我可以打破這個循環後又不小心掉的更深,但相信這跟訓練肌耐力一樣吧,持續的訓練酸痛期就會縮短,在來來回回的訓練中越來越強大!